全部 期刊 图书 报纸 视频 成果 文章 图片 政府公开信息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6833)
政府公开信息(10132)
期刊(2760)
图片(2751)
视频(346)
图书(237)
图片(51)
会议论文(19)
学位论文(15)
栏目(2)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50731)
政府公开信息 (10132)
名胜古迹 (3822)
非物质遗产 (2687)
人物志 (2597)
红色记忆 (1644)
东北植物库 (821)
通图光影 (297)
通化老照片 (226)
名家作品 (134)
公开课 (55)
按年份分组
2012(8317)
2011(7671)
2010(7279)
2009(6459)
2007(804)
2006(1006)
2005(2218)
2004(444)
2003(504)
2002(138)
2001(109)
2000(90)
1999(41)
1998(69)
1997(48)
1996(70)
1995(106)
1994(74)
1993(40)
1992(28)
1991(24)
1989(27)
1988(41)
1986(30)
1985(52)
1983(22)
1981(18)
1980(28)
1962(7)
1958(17)
按来源分组
湘潮(25)
博物馆研究(20)
党史文汇(15)
瞭望(15)
电影创作(5)
纵横(5)
长春(5)
社会科学辑刊(3)
理论探讨(2)
革命文物(2)
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2)
全国首届高句丽学术研讨会(2)
北方工人(1)
读书杂志(1)
历史知识(1)
201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会议——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1)
201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1)
第14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1)
国际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研讨会(1)
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1)
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1)
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1)
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1)
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1)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07年水轮发电机组稳定性技术研讨会(1)
水电2006国际研讨会(1)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1)
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1)
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1)
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
相关搜索词
杨靖宇
作者:暂无 来源:天津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人民英模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考入开封纺织工业学校。在学校期间,受到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培养教育,阅读进步书刊,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受中共河
全文:,共同进行抗日斗争。杨靖宇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的指示,于同年9月领导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任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他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了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同年
[1图]杨靖宇(图)
作者:暂无 来源:天津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今年2月23日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壮烈牺牲71周年纪念日。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考入开封纺织工业学校。在学校期间,受到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培养教育,阅读进步书刊,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
全文:为骨干、联合其他抗日武装,共同进行抗日斗争。杨靖宇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的指示,于同年9月领导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军独立师,任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他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了抗日联合
[4图]汉魏高句丽故都集安(图)
作者:暂无 来源:天津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在祖国东北边疆,吉林省南部,中朝界河鸭绿江北岸,有一处青山绿水、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的好地方;她历史悠久、民风古朴、物产丰富,素称“塞外小江南”;这就是汉魏时期的高句丽故都——集安市。集安市位于东经125°33′至126°33′,北纬40°52′至41°35′之间。在东北地区的版图上,
全文:

在祖国东北边疆,吉林省南部,中朝界河鸭绿江北岸,有一处青山绿水、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的好地方;她历史悠久、民风古朴、物产丰富,素称“塞外小江南”;这就是汉魏时期的高句丽故都——集安市。集安市位于东经125°33′至126°33′,北纬40°52′至41°35′之间。在东北地区的版图上,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自由地翱翔。

集安原名辑安,亦称通沟或洞沟,1965年改为现名。集安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远在距今4000多年前,就有我们的先人生息、繁衍在这里。虽然历经沧桑,古迹烟灭,但仍留下了他们的史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考古调查,在集安境内浑江流域的台上乡荒崴子村、头道乡东村、二道崴子村以及鸭绿江流域的榆林乡朱仙沟村、黄柏乡长川村、郊区乡胜利村等地,发现多处原始社会遗址,出土了大量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以及陶器。石器有石球、石镐、石斧、石镞、网坠等。陶器有夹砂褐陶和夹砂黑灰陶,器形多为罐并附有横、竖桥状耳、环耳、瘤状耳等。这些遗物是属于生活在这里的我国东北古族——貊族的文化遗存。根据出土物可以看出,当时的貊族已经定居,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经济生活。这些中华民族的先人用原始的石制生产工具,同大自然进行顽强的抗争,辛勤地开发着这块富饶的土地。

进入历史时期以后,周初武王克商,根据文献记载,殷商故臣箕子率领5000人出走东北,后渡过鸭绿江,来到王险城(今平壤)建立了箕氏朝鲜政权。周武王就地封之,箕子接受周封,爵位为侯。这样,箕氏朝鲜就成为周天子在东北地区的一个诸侯国。当时,箕氏朝鲜的势力范围南达今朝鲜半岛的大同江北岸,北达今鸭绿江中游一带,集安即在箕氏朝鲜管辖的范围之内。所以,西周时期的集安地属箕氏朝鲜,成为周王朝间接管辖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箕氏朝鲜亦打着“尊王”的旗号,借维护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机会,兴兵西击,与北方另一强大的诸侯国燕国交战。《史记·朝鲜列传》记载,箕氏朝鲜为燕所“击攻”,燕昭王在战胜箕氏朝鲜后,夺取了大片土地,集安转而又为燕国所有。

战国以来由于中原战乱频仍,至使许多中原人移居东北,集安境内同样为中原移民的目的地。在考古发掘中,集安境内已出土了大量的战国货币。其中有匋阳、平阴布币、折背“匽”刀钱、一化、“匽化”圜钱以及秦汉的半两、五铢,王莽的货泉、大泉五十等。还有赵国的铜剑和汉代铁制生产工具等。可见移民持续的时间既长且久。由于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明的不断输入,促进了这里的社会发展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燕及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秦汉之交,燕人卫满率人进入箕氏朝鲜,箕氏朝鲜灭亡,卫氏朝鲜取而代之。汉武帝时,卫氏朝鲜的统治者不仅自己不去朝见汉天子,而且还阻止周边的少数民族首领朝贡汉朝。有鉴于此,汉武帝于元封三年(前108年)派兵灭亡了卫氏朝鲜,转而在其地设置了乐浪、真番、临屯、玄菟四郡,将朝鲜半岛北部和鸭绿江北岸一带直接置于中央王朝管辖之下。此时的集安,隶属玄菟郡的高句丽县管辖。高句丽县因为是高句丽族的聚居区,故名。以此知道,集安地区的主体民族已是高句丽族了。

高句丽族是我国东北地区最为古老的古民族之一,是东北地区秽貊族系中的一支。关于她的族源,学术界的研究观点还不能统一。一种观点认为她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土著民族,由貊族发展演变而来。一种观点认为她是由东北地区的古民族高夷发展演变而来。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她的起源地在今山东,由山东地区古代的东夷族系发展演变而来。尽管学术界对高句丽族的族源来历还存在着分歧,但她的源头在中国,她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则是我国学术界的共识。

汉孝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朱蒙出走夫余来到了玄菟郡高句丽县。朱蒙就是高句丽国的创始者,关于朱蒙的出走,《论衡·吉验篇》和《魏略》诸书记载,夫余国王在外出狩猎时,其侍婢在家有孕。国王返回时怀疑侍婢不忠,侍婢说有气“大如鸡子来下我,故而有娠”。后生一男儿,便是朱蒙。朱蒙出生后,国王下令将其扔掉。扔在猪圈里,猪用嘴呼气温暖他;扔在马圈里,马用身体温暖他;扔在道路上,鸟用翅膀羽护他。国王无奈,遂由其母抱回抚养。长大后,朱蒙善射,国王听信谗言,害怕朱蒙夺其王位,便想杀掉朱蒙。其母闻听后密告朱蒙,朱蒙遂“弃夫余,东南走”,逃离了夫余国。《魏书·高句丽列传》记载:“中道遇一大水,欲济无梁,夫余人追之甚急。朱蒙告水曰:‘我是日子,河伯外孙,今日逃走,追兵垂及,如何得济?’于是鱼鳖并浮,为之成桥,朱蒙得渡,鱼鳖乃解,追骑不得渡。”透视这些近乎神话传说的记载,我们大体上可以知道,朱蒙不是夫余国王的亲子,因此,幼年、童年的遭遇很坎坷。长大后更是不见容于夫余国,不得已只得南逃。

朱蒙南逃到玄菟郡高句丽县的卒本川(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后,看到这里土壤肥美,人民淳朴,山河险固,遂决定在此安家。因为朱蒙的祖国夫余是当时我国东北地区文明程度甚高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所以,朱蒙就把夫余国一套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移植于此,安家之后马上建立了政权,“国号‘高句丽’,因以高为氏”,颇有因俗而治的风范。这样,对祖国东北地区历史进程具有重要影响的高句丽国就正式建立了。朱蒙由一位逃难者,一变而成为高句丽国的开创者和首王。这个高句丽国,建在西汉王朝的玄菟郡内。所以,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在西汉王朝有效的管辖范围之内。而此时的集安,即是高句丽国的一部分,同时也仍是玄菟郡高句丽县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朱蒙在世时,高句丽国一直以五女山城(史籍中称“纥升骨城”)为都,同时,又修建了平原都城,即今桓仁市区内的下古城子古城。自此,高句丽都城的格局便正式形成,即山城和平原城互为依托。和平时期国王等居住在平原城,一旦有战事,便马上迁入易守难攻的山城,朱蒙卒后,由其子高类利即位,史称琉璃王或琉璃明王。

琉璃王即位后,娶有二妃;一为高句丽族女子,一为汉女雉姬。琉璃王宠爱汉女雉姬,高句丽族女子非常妒忌,经常趁琉璃王不在时欺侮雉姬。一次琉璃王外出未归,高句丽族女子再次刁难雉姬。雉姬不堪忍受,遂出走不归。琉璃王返回得知爱妃出走,非常伤心,便马上率人外出寻找。寻找的路线正是自桓仁到集安的方向。

在寻找的路上休息时,琉璃王抬头看到在一颗大树上有两只黄鸟交胫而鸣,样子非常亲密恩爱。琉璃王看到这里触景生情,想到爱妃离己而去,悲从心底生,禁不住泪水长流,随口诵出一首诗来,被《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琉璃王纪》记载了下来:“翩翩黄鸟,雌雄相依,念我之独,谁其与归?”东北地区的第一首诗歌就这样诞生了。这首诗深得《诗经》体诗歌的精髓,押韵准确,对仗工整,词义饱满,感情充沛。看得出来,高句丽建国未久,以王族为首的高句丽族汉化程度已非常之高。

琉璃王寻找雉姬未果,却意外地来到了集安。到达集安后,琉璃王马上被这里秀丽的景色迷住了:前(南)有滔滔的鸭绿江,后(北)有巍峨的大禹山和高耸的老岭,平地上芳草茵茵,鸟语花香。琉璃王立刻决定迁都于此。

这样,汉平帝元始三年,也即琉璃王二十二年(3年),高句丽正式迁都于集安。迁都集安后,琉璃王修建的平原城为国内城(今集安市区),山城为尉那岩城(今丸都山城)。自此,集安就成为高句丽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了。

有汉一代,中央王朝对高句丽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玄菟郡及其太守来实现和完成的。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动乱,公孙氏政权称雄辽东。此时,高句丽国经过长期的发展,特别是其对周边一些国、族的兼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有增强,遂使其有了与公孙氏政权争夺辽东土地的实力,双方的摩擦和争斗不断。虽然如此,高句丽却归服公孙氏政权并受其节制。据史书记载,此时的高句丽还有为公孙氏政权派兵的义务。到公孙度、公孙康执政时,高句丽数次发兵袭扰辽东。汉献帝建安十四年(209年),公孙康出兵袭击高句丽,“破其国,焚烧邑落”,这是历史上集安第一次被汉军所攻破,高句丽的损失是惨重的。当时的国王为山上王高延优。面对残破的景象,延优不得不重新修造国都。

曹魏时期,高句丽复归属于曹魏的管辖,曹魏仍通过玄菟郡(郡治已迁至今辽宁省新宾县)对其发号施令。此时的高句丽国力量进一步增强,为摆脱辖境过小的窘迫,屡次进犯辽东,杀掠边民,抢夺财物。正始五年(244年),幽州刺史毌丘俭奉命率步骑万余人,讨伐高句丽。曹魏大军与高句丽王高位宫率领的20000军队交战于沸流水(今富尔江)之畔。高句丽军大败,曹魏大军乘胜追击,攻战了高句丽国都,并烧毁了丸都山城。这是集安历史上第二次被汉军攻破。高句丽王位宫仅率少数人马逃至买沟(今吉林省汪清、珲春一带)。稍作休整后,正始六年,毌丘俭再击高句丽王及其余部,遣玄菟太守王欣追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请所诛纳八千余口,论功受赏,侯者百余人。穿山灌溉,民赖其力”。曹魏军队一直追击到了今日本海西岸。大胜之后,毌丘俭命人刻石勒文,一为纪功,二为震慑高句丽及东北地区其他民族。此纪功石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被发现,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是有关集安历史的最珍贵文物之一。

西晋建立后,高句丽国仍奉臣职。西晋在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设置护东夷校尉府,专门管理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夫余、沃沮等均受其管辖和节制。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发生后,中央王朝无暇顾及东北,鲜卑慕容氏遂崛起于辽西。此时的高句丽国亦伸张其势力于辽左,两族交错,时有冲突。东晋元帝大兴三年(320年),高句丽进犯辽东时,为慕容仁击败。转年,晋元帝封慕容廆为“持节都督幽平二州东夷诸军事、平州牧,封辽东郡公”。高句丽国亦归属于慕容氏。

慕容皝嗣其父慕容廆之位后,又自称燕王。为实现称霸东北的目的,乃于晋成帝咸康八年(342年)发两路大军进攻高句丽国。南路鲜卑大军攻至丸都城,获“府库累世之宝,虏男女五万余口。烧其宫室,毁丸都城而还”。这是集安作为高句丽国都,第三次被攻破。问题之严重还不止于此,在这次战争中,高句丽王高斯由父亲的陵墓被掘开,父亲的尸体被抢走;而高斯由的母亲及数位王妃也被俘获,车载而去。所以,这次慕容氏政权对高句丽国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在此后的30余年间,高句丽转而全力经营国内事务,并重修丸都城,加固集安的防御能力。

东晋末年时,高句丽以集安为中心,又开始数次向辽东郡、玄菟郡用兵。广开土王高谈德即位后,高句丽的军事实力空前强大。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广开土王率兵进攻慕容氏,并终于夺得辽东地区,实现了高句丽几代国王的夙愿。

广开土王卒后,由其子长寿王即位。长寿王感到与周边强族争夺土地并无优势可言,遂转而全力经营鸭绿江以南的土地。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终将都城南迁至平壤,从此,国内城与丸都山城便成为高句丽的别都。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高句丽被唐朝和新罗联军灭亡后,唐朝在高句丽故地设置府州县,于集安设置了哥勿州都督府,属安东都护府管辖。

上述可见,集安作为高句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达425年之久。在高句丽国存在的705年间,集安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即使在迁都平壤后,集安作为别都仍不失其繁荣。高句丽民族在中国历史上上演的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绝大多数都是以集安为中心舞台而出演的。

高句丽民族虽然早已退出了祖国的历史舞台,但他们却为集安留下了大量的地下和地上的文物古迹。其中最壮丽和雄伟的是高句丽王陵、贵族墓葬和好太王碑。高句丽的王陵和贵族墓葬达3000余座,它们特征鲜明,被誉为“东方金字塔”。而好太王碑高达6米有余,镌刻有1775字,至今仍屹立于大禹山脚下,鸭绿江之滨。现在,高句丽王陵、贵族墓葬及好太王碑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而成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它们已成为集安市及吉林省的名片,每天都有大量的国内外参观者来到集安,凭吊先人事迹,领略高句丽民族的流风余韵,抒发自己的思古之悠情。

辽龙湾运河
作者: 刘仲孝  来源:天津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畿辅通志》上说:“龙湾河在香河县南四十里,又名为小龙湾。”这条河下注的七里海就是今天的宁河县东海水库,古代叫宁车沽。溯蓟州河入七里海,再上溯龙湾河至香河县东南的中营村,便入佩谦泽,逾泽西出即为潞河口,继续上航,无论是沿温榆河入坝河,或沿高粱河,都可进入幽州城东的白莲潭(今三海),如果溯清泉河及漷水
全文:

《畿辅通志》上说:“龙湾河在香河县南四十里,又名为小龙湾。”这条河下注的七里海就是今天的宁河县东海水库,古代叫宁车沽。溯蓟州河入七里海,再上溯龙湾河至香河县东南的中营村,便入佩谦泽,逾泽西出即为潞河口,继续上航,无论是沿温榆河入坝河,或沿高粱河,都可进入幽州城东的白莲潭(今三海),如果溯清泉河及漷水,也可直达幽州城。

由此看来,自蓟州河或曰白河口沿上述龙湾河、浮鸡淀一线,是一条经常用于航行的水道。在辽圣宗年间除疏治过和大规模运送过粮食的龙湾河之外,当时还开凿过两条运河,即“辽运河”和“萧太后河”。辽运河在今蓟县以东,和本文关系不大,我们不谈。“萧太后河”则顾名思义为辽圣宗朝所开,圣宗是萧氏的儿子,她作为太后也是圣宗一朝国政的最高决策人,就和清朝的慈禧一样。萧太后河的前身是蓟水,是幽州地区一条十分重要的河流。《北京市通县地名志》中记载萧太后河中说,这条河后来河道有变化。元末因通惠河淤塞,在元顺帝至正三年又重开金口河,下游经今北京外城东南一带,今左安门外,至通州以南大高丽庄入白河,现已成为一条排河水道。现在的萧太后河源出于北京左安门东南,经朝阳区南磨房、十八里店、双桥,于台湖乡口子进入通州境,东流经胡家堡、将军坟,于张家湾注入凉水河。河道全长21公里,通州境内9公里。

萧太后河和龙湾河在香河县境内的浮鸡淀相交,实际上也可以说龙湾河是萧太后河的下游。说它是萧太后运粮河,从广义上说也未尝不可。而龙湾河正是香河县、宝坻县、武清县三县的界河。北岸为香河,南岸转西岸为武清,东岸为宝坻。

龙湾河现在叫青龙湾河,河道和过去也有一些变化。清朝雍正九年因龙湾河年久被淤平,便在故道上重新开挖,不过新的青龙湾河不和浮鸡淀相接,用来分泄北运河的水量。因流经香河县大小龙湾村,得名青龙湾减河,后改今名。雍正年间新开挖的青龙湾河源于香河县红庙村南北运河左岸,向东经香河、宝坻、武清,下游经李家排、八道沽、鲤鱼淀入宁河县注入七里海,与蓟运河汇合,由北塘入海。全长180里。

现在此河自土门楼分洪闸口向东经刘皮庄村北入武清区境,沿东北部武清、宝坻区界走向,向东南经马神庙、杨家场、北口哨、前赵庄,至东粮窝分洪闸南侧出境。后因东粮窝村以下河道淤塞严重,1973年在宝坻县八道沽村开挖“引青入潮减河”,青龙湾河改道东流入潮白河,原河道的下游一段废弃了。

今天武清区北部有一条废弃了的古运粮河道。当地百姓都说是萧太后的运粮河,我认为是古龙湾运河的小支流。小支流在清雍正九年重新开挖青龙湾引河时不相连了,今武清区河北屯镇南口哨村、北口哨村的村中间即为古运粮河的故道,南口哨因在河南岸,俗称河南,北口哨在河北岸,俗称河北。南、北口哨原为一村,称大口哨,清末民初时分为两村。小支流从南口哨、北口哨村西,经杨家街、小崔庄往南折至前韩口向西经前后洞上流至河北屯再往西北至三里屯,再至八间房、良官屯,折而向西,经陈庄与北运河相接。下游自南口哨入宝坻区境流至大口屯镇向东南经西护路、西老口折东至柴家铺而南折经北洋码头、南洋码头入油香淀、鲫鱼淀,过潘庄入七里海,这就是它的走向。

至今这些村的有些地名都与运粮河有关。南口哨、北口哨是因此地为保护漕运的军事哨所,元时是军屯之地,因萧太后运粮河而设,后有人定居河两岸,方称大口哨村名。前韩口村是因在萧太后运粮河小支流的河堤决口处南侧,得名韩家进口,后改今名。洞上村是因濒临运粮河,为囤积漕粮处,后成村得名囤上。洞上系“囤上”的谐音。随之又有武洞上、西洞上、后洞上村,皆由于囤上之名演化而来。河北屯系元代军屯立村,因位于运粮河北岸故名河北屯。三里屯系在古河道以北三里而得名。如果您在上述各村考察,仔细寻觅,尚能看到这条古河道的蛛丝马迹。

(作者:《人民铁道》报·武清籍)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37-1949)
作者:暂无 来源:天津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9、开辟秘密交通线 1945年3月,路南武清武装交通队(武交队)成立,当时称“冀中九分区武清县独立游击第十分队”,负责与其他各区的通信联系,随后路南武清县委建立交通站。1945年8月路南武清县大部分村庄解放后,交通站又承担了晋察冀边区与冀东区、冀热辽区的通信联络任务。不久,中共中央与东北地区的通信
全文:

9、开辟秘密交通线

1945年3月,路南武清武装交通队(武交队)成立,当时称“冀中九分区武清县独立游击第十分队”,负责与其他各区的通信联系,随后路南武清县委建立交通站。1945年8月路南武清县大部分村庄解放后,交通站又承担了晋察冀边区与冀东区、冀热辽区的通信联络任务。不久,中共中央与东北地区的通信联络任务和护送干部人员往来工作,也由该交通站和武交队承担。1945年10月,中共冀中军区九地委指示路南武清县委加强交通力量,开辟全长60多公里的津(天津县)武(武清县)秘密交通线,负责将冀中十分区的文信报刊和过往人员从路南武清二区的得胜口,经王庆坨、汊沽港、陈嘴、六合庄、天津县四区,转送到冀东武宝宁联合县宁河境内的大龙湾交通站,同时接收该站的信件并将过路干部带回,转交冀中十分区。武交队几天往返一次,一夜之间要走完这段路程,将一批批重要信件、报刊以及过往干部安全转送出境。他们在执行任务中,多次遇到国民党还乡团的阻截和追击,武交队在途经各区干部群众的掩护下机智地与之周旋,从未丢失过一份文件,也没有一个过路干部出现闪失。其中,1947年6月,武交队将当时领导晋察冀边区土改工作的彭真同志安全护送过境。

(待续)

桥梁主体预计明年完成
作者:暂无 来源:天津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刘伟丽 李铭)国道112线高速公路天津东段工程第二标段启程段自开工以来,工程进展顺利,桥梁主体预计明年完成。 正在建设中的国道112线天津东段项目西起武清区石各庄,接拟建的京沪高速公路,经武清区陈嘴,北辰区庞嘴、刘马庄、北孙庄、辛侯庄,宁河县大龙湾、潘庄、?口、七里海、南涧、芦台以南
全文:

本报讯(记者刘伟丽 李铭)国道112线高速公路天津东段工程第二标段启程段自开工以来,工程进展顺利,桥梁主体预计明年完成。

正在建设中的国道112线天津东段项目西起武清区石各庄,接拟建的京沪高速公路,经武清区陈嘴,北辰区庞嘴、刘马庄、北孙庄、辛侯庄,宁河县大龙湾、潘庄、?口、七里海、南涧、芦台以南,止于汉沽区大神堂,接海滨大道高速公路,路线全长92.3公里。

其中,由本市第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东段工程第二标段汉南公路互通式立交项目位于汉沽盐场制盐三场制卤三工区,全长4582.033m,工程主要包括汉南公路互通式立交桥和三个跨盐沟桥,桥梁建筑面积共计51838.5?。其中汉南公路互通式立交桥为主线桥,桥梁主体为跨径30m预制小箱梁结构,建筑面积29700?。工程自今年6月份开工建设,进展顺利,目前施工单位正在进行桥梁下部结构处理,桥梁主体预计明年完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该项目位于汉沽盐场制卤工区,部分工程需穿越当地的盐池和虾池,施工单位在建设施工中提高了防腐耐碱要求,确保工程质量和桥梁的使用年限。

在第二标段启程段加快建设的同时,目前,国道112线高速公路天津东段工程在汉沽界内的其他标段也已经全面展开。

张勋堤与蜈蚣河
作者:暂无 来源:天津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陈友 许会松 张勋堤是张勋复辟时所筑,筑于民国六年(1917)。张勋在王三庄一带霸占大片土地,并建立起自己的庄园――松隐庄之后,为了保住他抢占的土地,收粮屯粮,于民国六年又强令民夫沿着他强占的土地边缘筑堤。此堤由大白马港筐儿港引河北起,向东至大黄堡西南隅,再折向东南,从东、西安子两村之间穿过,
全文:

■陈友 许会松

张勋堤是张勋复辟时所筑,筑于民国六年(1917)。张勋在王三庄一带霸占大片土地,并建立起自己的庄园――松隐庄之后,为了保住他抢占的土地,收粮屯粮,于民国六年又强令民夫沿着他强占的土地边缘筑堤。此堤由大白马港筐儿港引河北起,向东至大黄堡西南隅,再折向东南,从东、西安子两村之间穿过,经王三庄、松隐庄东侧,到达海大道。出县境后,向南至北辰区的季庄子村,与筐儿港引河东堤相接。堤顶宽近3米,高约2.5至3米。虽然名义上筑堤是为了使附近村民受益,实际是为了保住张勋所霸占的大片良田。因此人们又称这条长几十里的土堤为“张勋堤”。

张勋堤筑成后,张勋原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坐收租谷了,却没料到堤成之后,由于堤内土地西有筐儿港引河东堤相阻,北、东、南三面都是所筑的新堤环抱,无排水出路;而王三庄一带又属黄堡大洼,年年水灾为患。为了给地里的积水导出一条泄路,又于民国七年(1918),强令民夫挖一条排水河,该河由张勋堤的南侧开始,沿堤向东,到杜庄村正北与堤分开,向南折去,经贾林庄西侧再向南,直达筐儿港引河西侧,至北辰区的韩胜庄村北口又折向东,经松隐庄,穿过张勋堤出县境。至宁河的大龙湾村又折向东南,至潘尔庄村东与普济河汇入七里海。由于该河曲曲弯弯,像一条爬行的蜈蚣,人们又称之为“蜈蚣河”。

途经武清的萧太后运粮河
作者:暂无 来源:天津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李汉东 清代蒋诗在一首题为《沽河杂咏》的诗中写道:“燕山府里界河横,辽宋分疆是武清;海口叉连三女寨,古来天堑最分明。”由此看来,宋辽对峙时期,武清作为双方的分疆之地,各种物资的运输成为当时的一件大事。故此,河流这种运输形式便显得甚为重要。 历史上途经武清的萧太后运粮河有三条。 第一条是龙
全文:

李汉东

清代蒋诗在一首题为《沽河杂咏》的诗中写道:“燕山府里界河横,辽宋分疆是武清;海口叉连三女寨,古来天堑最分明。”由此看来,宋辽对峙时期,武清作为双方的分疆之地,各种物资的运输成为当时的一件大事。故此,河流这种运输形式便显得甚为重要。

历史上途经武清的萧太后运粮河有三条。

第一条是龙湾河故道。辽宋对峙期间,幽州地区闹灾荒,宋朝封锁粮食北运。辽萧太后命军卒民夫,开挖一条从燕京经潞县、香河、武清至北塘的运粮河。明朝蒋一葵著《长安客话》记:“香河境内有大龙湾、小龙湾二水,夏秋始合流,经宝坻县入七里海,相传辽时运粮河道也。”故称龙湾河,百姓俗称萧太后运粮河(即今青龙湾故道)。萧太后将辽的根据地辽西、辽东大平原生产的玉米、大豆、高粱装海船从锦州渤海西岸南运,至北塘(今天津)靠岸。再将粮米改装小船经龙湾河运到燕京,途经今河北屯、下伍旗等地,日久,便形成诸如南口哨、北口哨、西洞上、武洞上、后洞上等村落。

第二条是凤河,隋唐时代称清泉河、桑干河。宋辽双方澶渊结盟之后,进入一百多年和睦相处时期,双方在界河开辟贸易市场,萧太后除利用龙湾河运输外,又利用凤河天然水道,到信安、霸县等地进行贸易。所以凤河成了第二条萧太后运粮河。因凤河而兴的村落有高村、大王古庄、城关、泗村店、太子务、大南宫等。

第三条是龙河。龙河、凤河是卢沟河(永定河)的支流,辽代的龙河从安次县的西马圈入武清境内,经董标垡、安标垡、西马坊等村,南达宋辽边界。这条河道因与拒马河、桑干河、涞水、易水相通,商船也可以从宋朝的信安贸易市场直抵辽在涿州的贸易市场,将双方的香药、犀象、茶叶、粮米、漆器、牛、羊、马、驼等物资进行交易。因河而兴的村落有董标垡、东马圈、黄花店、王庆坨等。(作者:大碱厂镇)

[1图]这才是岳飞(26)
作者: 覃仕勇  来源:天津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赵构登基 金人掳去了赵佶、赵桓二帝和几乎全部的皇室成员,留张邦昌在东京做傀儡皇帝。 在各种演义小说中,张邦昌是南宋初期最早出场的大奸臣,勾结番邦,卖国求荣,是奸人中的奸人,坏人中的极品。甚至,为了实现人物脸谱化,他还被描述为一个比土匪更狡诈,比变态杀人狂更残忍,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的人渣。
全文:

赵构登基

金人掳去了赵佶、赵桓二帝和几乎全部的皇室成员,留张邦昌在东京做傀儡皇帝。

在各种演义小说中,张邦昌是南宋初期最早出场的大奸臣,勾结番邦,卖国求荣,是奸人中的奸人,坏人中的极品。甚至,为了实现人物脸谱化,他还被描述为一个比土匪更狡诈,比变态杀人狂更残忍,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的人渣。

而如果客观分析史料,就会发现这位仁兄其实只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小人物,生性怯懦,仅此而已。

这个小人物一辈子的生存法则是能躲就躲,能推就推。可惜推来推去,老天和他开了一个玩笑,把他推上了一个时代的风口浪尖。

张邦昌是永静军东光张家湾人(今河北阜城县大龙湾)。进士出身,先后担任过尚书右丞、右丞中书侍郎少宰、太宰兼门下侍郎等职。

靖康之变这年,他官居少宰,位列使相,陪同康王赵构出使金营。在金营,他那胆小、怯懦的表现给金帅斡离不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

金军将撤,张邦昌就成了斡离不心中傀儡皇帝的最佳人选。

对于这个帝位,张邦昌本人态度是:坚决拒绝。

然而,在对他几次三番的推辞,斡离不怒了,恶狠狠地警告张邦昌,如果不从,即日起纵兵血洗东京城。

为此,张邦昌才硬着头皮做上了皇帝。

作为登基的条件,他要求金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毁赵氏陵庙,罢括金银,存留楼橹,借东都三年,乞班师,降号称帝,借金银犒赏”,成功地让金人免除了岁币中的钱一百万贯、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而金人一走,他就脱下帝袍,除去帝号,既不在正殿办公,也不自称朕,还迎回早年被赵佶赶出皇宫的元祐皇后孟氏使其入住居延福宫,垂帘听政。

可以这样说,张邦昌不是奸臣,也不是叛臣。

他探听到了赵构躲在济州的消息,马上派人把御玺奉上,恭恭敬敬地请赵构回东京继承皇位。

赵构的回答是:称帝可以,回东京就免了。

靖康二年(1127)四月二十一日,赵构册封张邦昌为郡王,自己从济州出发,没去东京,而是去往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

刘韐的前军已从曹州(今山东菏泽县)进驻广济军定陶县(今山东定陶县),接到赵构的命令:原元帅府所属五军重新编组,张俊任中军统制,刘韐任中军副统制,五军迅速集结,向应天府靠拢。

显然,赵构是把登基地点选定在了南京应天府。

选在这儿登基有什么用意吗?

有的。赵构认为:这儿原为宋州,太祖赵匡胤称帝前曾在这儿做过后周的归德节度使,宋朝的国号就因宋州而来,在这儿登基,意味着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而真实的情况是:他已被金人吓破了胆,万万不敢再踏入东京半步。

五月初一,21岁的赵构如愿以偿地在南京应天府举行登基仪式,拜天地,登帝位。改元建炎,遥尊被俘的赵桓为孝慈渊圣皇帝,大郝天下。史称“建炎再造”,或称“建炎中兴”。

不过,赵构根本不配称什么“中兴之主”,他不但不可与光武帝刘秀同日而语,与“借尸还魂”建立后唐的李克用父子相比,也差了十万八千里。

[1图]革命干部宋毅(五)(图)
作者:暂无 来源:天津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1946年9月,冀中区党委决定天津县和武清县合并为津武县,宋毅任六区区委书记,安振英任区长,继续带领区队干部战士在这一带坚持斗争。 1947年麦收过后,盛夏的一天,津武县委通知宋毅他们日夜兼程赶到县委接受任务。天刚蒙蒙亮,他们就赶到县委。县委书记说:“现在有一个特殊任务,由冀中十分区司令员带领
全文:要了,今天的任务,没有你们单靠部队是很难完成的。”几天后,得知护送的是彭真同志,他是以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身份来晋察冀边区领导土地改革的,干部战士们听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1949年1月14日,天津解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