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期刊 图书 报纸 视频 成果 文章 图片 政府公开信息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6833)
政府公开信息(10132)
期刊(2760)
图片(2751)
视频(346)
图书(237)
图片(51)
会议论文(19)
学位论文(15)
栏目(2)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50731)
政府公开信息 (10132)
名胜古迹 (3822)
非物质遗产 (2687)
人物志 (2597)
东北植物库 (821)
通图光影 (297)
通化老照片 (226)
名家作品 (134)
公开课 (55)
按年份分组
2012(8317)
2011(7671)
2010(7279)
2009(6459)
2007(804)
2006(1006)
2005(2218)
2004(444)
2003(504)
2002(138)
2001(109)
2000(90)
1999(41)
1998(69)
1997(48)
1996(70)
1995(106)
1994(74)
1993(40)
1992(28)
1991(24)
1989(27)
1988(41)
1986(30)
1985(52)
1983(22)
1981(18)
1980(28)
1962(7)
1958(17)
按来源分组
湘潮(25)
博物馆研究(20)
党史文汇(15)
瞭望(15)
电影创作(5)
纵横(5)
长春(5)
社会科学辑刊(3)
理论探讨(2)
革命文物(2)
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2)
全国首届高句丽学术研讨会(2)
北方工人(1)
读书杂志(1)
历史知识(1)
201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会议——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1)
201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1)
第14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1)
国际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研讨会(1)
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1)
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1)
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1)
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1)
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1)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07年水轮发电机组稳定性技术研讨会(1)
水电2006国际研讨会(1)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1)
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1)
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1)
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
相关搜索词
[3图]祝克林——老红军的胸怀
作者:暂无 年份:2020 文献类型 :图片
描述:祝克林——老红军的胸怀    在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四方面军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的队伍里走着一位只有15岁的小勤务兵祝克林。他年龄虽小,但是意志坚定,他以顽强的革命精神跟随长征队伍到达了目的地陕北。后来,祝克林同志因工作需要在通化工作14年之久,边防线上留下了他的足迹,民兵建设有
全文:、团参谋长。1978年他从通化军分区副司令员的岗位上退居二线,担任省军区顾问,1981年6月经中央军委批准离休。1987年6月1日,祝克林因病不幸逝世,享年只有68岁。祝克林逝世以后,吉林省军区在悼词
[9图]张坤柳,毛主席称他为小老头
作者:暂无 年份:2020 文献类型 :图片
描述:张坤柳1918年生于江西省泰安县。1930年参加儿童团任团长,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入伍不久,红军建立在瑞金的第一所艺术学校高尔基学校开学了,14岁的张坤柳接到命令前去高尔基学校学习。这所学校是1931年开始筹建,1932年招生的。校长是杨尚昆的爱人李伯钊。张坤柳是第一批入学的学员,他
全文:能演英雄,自己也在学做英雄。那时部队除了战斗就是走路,到12月1日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后,遭受重大损失,从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减为3万余人。中旬,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将原向湘西前进
[6图]13岁的红军战士侯正模
作者:暂无 年份:2020 文献类型 :图片
描述:侯正模1920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宣汉县双河镇,1933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9军25师74团,任团部司号员。侯正模入伍时只有13岁,他生活在成年人中,要跟上成年人的步伐,少年侯正模还真吃了不少苦。学习吹号,对于成年人不是太难的事儿,可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困难就太大了。在练习吹号时,
全文:,攻击日军据点,开展地雷战,坚壁清野,粉碎了日军的多次扫荡计划。1944年,侯正模跟随着部队打了一年仗,可以说是从春打到冬。1945年4月,侯正模被调入战斗连队任第二军分区29团11连排长,他带着全排
[4图]从老六团走出来的粮秣官
作者:暂无 年份:2020 文献类型 :图片
描述:杜盛明出生于1920年,他的老家在山东省宁津县杜集乡杜司庄,在童年记忆中,家境看天度日,风调雨顺了,祖传的三亩土地可以供养一家人不挨饿,可一旦有个旱涝之灾,全家人就要饿肚子。杜盛明六岁那年,因半年没有雨水,父母不得不带孩子们闯关东来到辽宁营口。在关东的几年里,不但日子照常难过,而且还倍受地主的欺压剥
全文:

杜盛明出生于1920年,他的老家在山东省宁津县杜集乡杜司庄,在童年记忆中,家境看天度日,风调雨顺了,祖传的三亩土地可以供养一家人不挨饿,可一旦有个旱涝之灾,全家人就要饿肚子。杜盛明六岁那年,因半年没有雨水,父母不得不带孩子们闯关东来到辽宁营口。在关东的几年里,不但日子照常难过,而且还倍受地主的欺压剥削,无奈之下,父亲又携妻带子返回山东老家。看着已经进入读书年龄的杜盛明,父亲下决心要改变儿子的命运,他勒紧了全家人的腰带,靠口挪肚攒把杜盛明送进了学校,全家人把希望寄托在杜盛明身上。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还没等杜盛明小学毕业,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踏进了杜盛明的家乡。1937年,为保卫家乡,杜集乡组建了抗日游击队,乡亲们推举17岁的杜盛明当上了40多人的游击队副队长,老人们认准他是一个识文断字,厚道、有正事的后生。
杜盛明没有辜负父老乡亲的厚望,他在游击队里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配合队长将队伍训练的能打善战,在全县也是一支叫得响的游击队,他们在保护乡亲们生命财产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影响着全国抗日的局势,长征胜利后的红军改称八路军投身到抗日洪流中。这一年,延安把红色火种投放到了各抗日战场,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一路风尘地来到山东。1938年6月,杜盛明他们游击队被收编到了山东军区八路军第七团团部,他因为识字,被任命为司务长。
1939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将红军改编的八路军115师从陕北派往山东抗日战场。6月,杜盛明原属的山东八路军7团被改编到115师686团,杜盛明成为686团的第一期老兵,他被安排到特务连任司务长。
当年从战场上下来的人都知道,司务长工作属于好汉不爱干,一般人干不了的差事。可杜盛明竟然在后勤管了26年吃喝拉撒,着实是不容易啊!回顾抗日时期的司务长,是很难当的,因为钱少,部队供给无保障。当年是国共合作时期,八路军属国军序列,可国民政府对军队的待遇却是不一样的,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每师每月可领到25万元军饷,半嫡系部队每师每月也可领到16-18万元。而27万八路军每月政府只发给50万元军饷,每个师每月只能得到4万至6万元。即便只支付吃饭、穿衣和医疗费,也是杯水车薪。可即使是这点儿微薄的军费,国民政府也经常拖欠、少发、扣发,借以限制八路军的发展。
1939年冬,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后,停发了八路军军饷。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才迫不得已将1939年10月至1940年3月停发的军饷补发给八路军。1940年1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国民政府则全部停止了对八路军的供给。
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威名远扬,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社会各界人士组织动委会、抗敌会和工、农、青、妇、海外赤子等各种抗日救亡组织,以多种形式为八路军筹措经费和被服、给养、药品等物资。
杜盛明在八路军军需如此紧张的条件下当这个司务长,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连队天天要打仗,不能转院的轻伤员需要营养,司务长杜盛明每天都在绞尽脑汁地想辙,想用什么能填饱战士们的肚子。
     1940年春天,杜盛明去城里买粮,他是和炊事班两个战士赶马车去的。回来途中他看到阳坡上长出一片绿色的野菜,他很高兴,因为部队没钱买菜,春天大地里的菜没下来,战士们几天都没见到菜叶了。责任心驱使他让两个战士赶车先回连队,他自己在山坡上挖起了野菜。没有筐,他脱下了军装,正在他感谢大地给他长了这么一大片野菜时,公路上的马蹄声引起了他的警觉,回头一看,一个鬼子小队长骑马带着几个鬼子兵和伪军由远而近地走过来。杜盛明急忙用石块刨了个坑把装钱的口袋放坑里,然后他抓了几把土盖上了钱口袋。他掏出手枪顶上子弹趴在山坡的一道土坎上观察着敌人。还好,鬼子没有发现他,从公路上继续走着。突然,一个鬼子从队伍里跑出来面对着公路拉开了屎,杜盛明看着走出去有200多米远的鬼子,心里想:“小子,你别回去了,留下吧。”
杜盛明从地上爬起来,拎着钱口袋和挖的野菜在山坡上跑向鬼子前进的方向,他埋伏在路基下一块大石头后边。看来那个鬼子好像是得了肠炎,蹲在那里好长时间才起来,手还一直揉着肚子。鬼子走到杜盛明藏身的地方,他并没看见杜盛明,而是晃晃荡荡无精打采地走着。杜盛明等到鬼子走过去,他从后面掠下了他肩上背的枪,等到鬼子反应过来要反抗时,杜盛明的手枪已经顶到了他的头上。鬼子虽然不会说中国话,八路军的政策他还是明白的——缴枪不杀,这个鬼子被杜盛明走山路带回了连队。
这天晚上,连队的饭桌上加了一个野菜汤,虽然没有几片菜叶,但是,战士们喝得很高兴。指导员表扬杜盛明说:“同志们呀,知道啥叫搂草打兔子吗?俺们司务长今天既挖野菜又抓俘虏,就叫搂草打兔子。他为给俺们挖点儿野菜吃,还捎带着抓了个鬼子兵。你们说俺们司务长是不是真能干?”战士们齐吼道:“是!”
抗日战争虽然已经胜利七十年了,但是,杜盛明依然记得他是1940年4月加入的共产党。入党后,他迎来的第一个考验就是反扫荡斗争。杜盛明入党没几天,日本鬼子就开始了对山东日照抗日根据地进行的疯狂“五.一”大扫荡,鬼子实行“铁壁合围”,进行篦梳式大扫荡,鬼子对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杀光、抢光、烧光。扫荡的日伪军采用大炮轰炸、坦克开路的阵势向抗日根据地进行猛烈的进攻。杜盛明他们特务连所在的战壕遭到敌机的轰炸,工事大部分被摧毁了。但是,活着的战士们以无所畏惧的精神顽强地与鬼子战斗着,每个人都抱着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在拼杀,战士们越战越勇。可敬的根据地老乡们,积极地支援着子弟兵,他们主动帮着往战场上送弹药,救伤员。那时,在根据地老百姓的心中,老六团没孬种,115师都是英雄汉,他们相信八路军一定能打败小鬼子。经过昼夜反击、血战,最终鬼子溃败而逃。
杜盛明在特务连当了三年司务长,他深刻认识到后勤保障在战斗中的作用,打大仗他会四处采购,以保证战士们身体的需要,他的工作得到连长、指导员多次表扬,战士们也都比较满意连队的生活。以至于他调到三营当供给员时,特务连很是舍不得。
杜盛明调到三营当了三年半的供给员,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八路军的给养基本是依靠根据地的供给和一些爱国商人、有识之士、海外同胞等的捐献,如何用有限的钱解决全营的生活,杜盛明着实动了脑筋,做了很多工作。杜盛明虽然是后勤人员,但是他忘不了攻打赣榆那一仗。
1943年10月,部队攻打苏北赣榆县城。当时,686团的任务是围点打援(青口—连云港一带),上级要求他们阻击敌人的增援部队,保证主力部队攻城成功。那一天,主攻部队已经战斗十多个小时了,杜盛明他们还隐蔽在增援之敌必经的地带。增援的敌人是从新浦过来的。随着首长发令枪响起,686团阵地上枪声大作,战斗打得很激烈。敌人的机枪在疯狂地扫射着八路军阵地,炮弹、手榴弹不时地在阵地上爆炸,勇敢的八路军战士拼死阻击着敌人。杜盛明他们三营的阵地上已经有不少战士伤亡了,但是,战士们眼睛只盯着鬼子,没有一个后退的,子弹打没了,上刺刀。在战士们勇猛的阻击下,援敌连赣榆的边儿都没挨着就被686团打败了。由于阻击了增援部队,赣榆城里的鬼子也被主攻部队歼灭了。这次战斗解放了赣榆县城,消灭了敌人一个旅2000多人,活捉了守城的旅长。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杜盛明所在部队奉命徒步行军进驻东北。杜盛明被改编到东北民主联军一纵一师一团战勤处任股长。在东北解放战争中,杜盛明因做后勤工作成绩显著,多次荣立军功,他的档案中记载:1947年在一纵一师一团立工作两小功;1948年在一纵一师一团立工作两小功;1949年在解放军38军112师立工作两小功。
1949年10月,杜盛明被提升为112师后勤部科长,在科长的岗位上他工作了五年,直至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杜盛明荣获了朝鲜三级国旗勋章一枚。1954年11月,杜盛明被提升到38军后勤部任处长。1960年3月,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为保障部队官兵生活,军后勤部将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杜盛明下派到113师任后勤部副部长。
1956年杜盛明被部队派到锦州学习两年,这期间经朋友介绍,他与在沈阳第八研究所工作的妻子结婚了。1964年,在解放军裁军中杜盛明转业来到通化,他先后在地区粮食局任过副局长、地区制药厂任过书记、地区汽车配件公司任过副主任,1978年他又回到地区粮食局任副局长。
杜盛明与妻子生育了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他对子女教育很严格,他的儿子杜春生说:“从记事时起父亲就告诉他一定要堂堂正正地做人。”身为领导干部,他懂得错事干不得。杜盛明年轻的时候,做什么事情不是很细心,他与钱打了一辈子交道,也曾为两元五角钱蹲过禁闭。那是1940年他当司务长时,报销时会计多给了他两元五角钱,他发现后没太在意,心里想会计找他要,他就还给他,不要自己留着买支钢笔。后来财务算账发现杜盛明多收钱了,虽然他把钱交上去了,但是,他还是被关了5天禁闭。从这件事上,杜盛明懂得了认真,明白了堂堂正正做人的道理,他以此为鉴,在保证自己当好干部的同时,要求子女努力学习,积极进步。他经常给子孙们讲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让孩子们从小爱国,懂得珍惜今天的好日子。
有耕耘就有收获,现在,杜盛明的子孙们都没有辜负老人的期望,他的第二代中有医务工作者、科级、副局级领导干部,现在他的女儿女婿基本都退休了,只有他的儿子杜春生还在通化市粮食局科长的岗位上工作着。杜盛明的第三代是令爷爷自豪的一代,他的孙女杜冠群研究生毕业,共产党员,现工作在中国军事科学院医学门诊部;他的外孙子雷旭研究生毕业,共产党员,现工作在酒泉发射中心;他小外孙子唐代远现在辽宁医大攻读研究生。
晚年的杜盛明是很幸福的,他不光是生活的无忧无虑,他更是一个精神愉快的老者,在梦想成真的时光中,他幸福地走完了97岁的人生。  
 (3913字)作者:孙艳华   图片提供:胡堂林

[2图]抗日老兵杜振明的军旅生涯
作者:暂无 年份:2020 文献类型 :图片
描述:杜振明1919年5月28日生于山东省莒南县三区陈家庄。杜老的家乡是革命老区,也是抗日的战场,日本侵略者进入山东以后,无恶不作,山东人民纷纷组织起来打击侵略者。在这样的反侵略战争中,杜振明于1938年参加了革命,他和组织起来的自卫队人员一起保卫家乡,因为战斗中表现突出,他被乡亲们推举为自卫队队长。19
全文:子做出了大贡献。1945年1月,杜振明从解放了的家乡奔赴了抗日的战场,他参加八路军来到115师686团,在警卫连当战士。在打击日寇的战场上,杜振明参加过山东诸城守备战、坡耳遭遇战、高桥阻击战。1945年
[7图]本色英雄 无悔人生
作者:暂无 年份:2020 文献类型 :图片
描述:在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中,我意外地得知38军孙文秀排的老英雄孙文秀近期从外地迁回通化居住,我急不可待地电话联系上孙老的女儿,听说老人在住院,我们放下电话就奔向中心医院。走进病房,我们看到屋里只有一位轮椅上坐着的老人,他体态丰满,腰板笔挺,精气神很足。看到我们进来,他操一口山东话说:“你们
全文:1月2日,这一天他办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营里郝教导员给他起了名字,另一件是他登记上了军人名单。孙老说他在部队里生活了两个多月了,一直没有名字,没发军装。1月2日那天部队换装,给他发了新军装,发衣服得登记
[3图]抗日老兵郑德俭的漫漫人生路
作者:暂无 年份:2020 文献类型 :图片
描述:从东昌区民政部门得知郑德俭是抗日老兵,我电话联系了他老人家后,乘车去了位于棉纺厂附近的民政居民楼。见到郑老让我很是惊诧,93岁的老人,精气神很足,言谈思路清晰,语言清楚,我心里想,他怎么像六、七十岁的人呢?看来他肯定不是一般战士。郑老原是二等甲级伤残老兵,前几年国家统一工伤等级,他被评定为四级伤残。
全文:,老爷子不挑食,吃什么都高兴,他说现在吃什么都比过去好。老人虽然现在双目失明,但是,他吃饭、穿衣、抽烟、上厕所自己都行,老人很要强。郑老个人信息上的出生时间是1927年1月27日。而他告诉我说他的实际年龄比
[3图]特派员李幹的故事
作者:暂无 年份:2020 文献类型 :图片
描述:李幹原名叫李玉贵,1918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高青县河西区杜郭湖乡池涯村。李幹的父亲李云章是村里很有威望的一位长者,交际较广。李幹小的时候,父母指望他扛起“门户”,对他进行重点培养,18岁就给他娶了媳妇让他早点儿学会当家。日本鬼子侵入李幹家乡以后,他的父亲参加了抗日斗争,在游击区的区政府工作。抗战初期
全文:

李幹原名叫李玉贵,1918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高青县河西区杜郭湖乡池涯村。李幹的父亲李云章是村里很有威望的一位长者,交际较广。李幹小的时候,父母指望他扛起“门户”,对他进行重点培养,18岁就给他娶了媳妇让他早点儿学会当家。日本鬼子侵入李幹家乡以后,他的父亲参加了抗日斗争,在游击区的区政府工作。抗战初期,李幹他们村里有一个中共的地下党支部在活动,闲暇时间,地下党的党员就给村里的年轻人讲共产主义理想,讲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讲共产党执政后人民将过上好日子。在地下党的教育和父亲的熏陶下,他有了一定的阶级觉悟,李幹报名参加了村里组织的抗日活动。那时日本鬼子和八路军经常在游击区打仗,八路军打仗依靠老百姓支援,可有的村子还没有抗日组织。李幹受区委指派到没有抗日组织的村子去发动群众。他于1938年10月接受区里安排给他的任务,将原名李玉贵改名李幹潜入敌占村当起了村长。因为任务完成的好,半年以后,李幹被调到区里当上了特派员。干了五个月后,他又被要到县里参加保卫训练。这一段时间,李幹从事的都是地下工作,因为保密需要,他一直使用化名李幹。1940年9月李幹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6月,李幹被调到山东分局社会部参加保卫训练,此时,李幹正式入伍,被分配到山东分局警卫排给首长朱瑞当警卫员。李幹以地方干部的身份来到部队当战士,他没有怨言,没有气馁,而且是时刻想着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在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里发挥好自己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时期,日伪军猖狂蚕食我解放区,无数次地进行大扫荡。1942年8月2日,国民党57军111师起义,盘踞在日莒公路以北的原该师331旅旅长、顽固分子孙焕彩搜罗义举时逃跑的残部重组111师,并勾结土顽李延修及国民党游击独立七支队朱信斋部2000余人,于8月中旬侵占了方圆几十里的甲子山区,更加肆无忌惮地推行蒋介石卖国投降路线,疯狂地反共反人民,并与日伪暗中勾结,依托甲子山区,步步向我进逼,枪杀抗日干部,抓捕抗日家属。严重地威胁着我滨海抗日根据地。为了铲除这一毒瘤,解放甲子山区的人民,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决定打击孙顽的反动嚣张气焰,拔掉这颗钉子,收复甲子山区。
 甲子山,位于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东南部,海拔 480米。其山势险峻,怪石林立,山顶两峰,耸立如角,故名角子山。因方言“角”与“甲”近音,后演化为甲子山。但真正让其远近闻名的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使甲子山充满了英雄的气概,铸起一座历史的丰碑。来
收复甲子山战斗是从8月14日夜开始的,参战部队冒雨赶赴指定位置,战斗一打响,山纵二旅六团和独立旅团,攻占了黄墩南面的蒲汪、滩井,打开了进攻甲子山的门户。次日拂晓,该团又在漫天浓雾掩护下,突破三皇山和陡山河等高地。17日夜开始向甲子山发起攻击,激战一夜,教导二旅六团从正面攻占诸高地。八路军各部队协同作战,不断扩大战果,与敌反复冲杀,最后攻占了甲子山主峰南垛和北垛,19日我军胜利收复甲子山区。这次战役,是李幹参军后参加的第一次大型战役,激战中他寸步不离他警卫的首长朱瑞。战后,当从首长那里知道这次战役毙俘顽军1150余人,缴获军用物资甚多的消息时,李幹乐了,他感到这次战役对顽军打击真不小。      
  李幹参加的第二次甲子山战役是在1942年10月。顽军孙焕彩部乘日军集结兵力向抗日根据地“扫荡”,滨海军民正在紧张地准备反“扫荡”、反“蚕食”之机,偕同顽匪朱信斋、李延修等部共4000余人,像一群野狼一样,于8日再次向我进犯,企图重占甲子山区。 二次甲子山反顽战役历经8天,与顽军战斗20余次,共毙伤顽军300余人,我军山纵第二旅第四团副团长赖光东在此战役中壮烈牺牲。
  1942年11月,逃到日莒公路以北的孙焕彩,以四个团和两个大队的兵力约5000人,趁日军对我山东各根据地进行普遍大扫荡及我滨海地区集中力量积极反扫荡之际,又乘机侵占了东自崖下,西至草岭,南自竹磨、北至黄墩,纵横约五十里的甲子山区。为巩固滨海抗日根据地,摆脱军事上的被动地位,更有力地应付和粉碎日军的扫荡和蚕食,在罗荣桓的建议下,山东分局和山东军政委员会决定发起第三次甲子山讨叛战役,以优势兵力收复甲子山区。战前,山东分局书记朱瑞主持召开了高级军事干部会议作了部署。参战部队除第111师外,还有刚从苏北调回的115师教导二旅、教导五旅六团、特务团及山东军区第二旅五团和第六团,滨海军分区独立团等单位。12月17日,第115师组成四个纵队,从甲子山西南、南两侧进入进攻位置,实施主要突击。第115师政治委员罗荣桓亲临教导五旅,看望了刚刚归还建制的指战员,并向大家作了战斗动员。 17日22时总攻开始。经过14天的激烈战斗,敌人在我军围困及积极进攻下,内部粮弹消耗殆尽,增援接济绝望,孙焕彩只好率残部仓皇逃跑,我军胜利收复甲子山地区。此战我军共击毙伤俘其旅参谋主任任家麟以下2137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甲子山战役的胜利,开辟了向日(照)、莒(县)公路以北发展的通道,根据地迅速得到巩固和发展,使日照、诸城、莒县、莒南连成一片,并与鲁中根据地相连,打开了滨海地区革命斗争的新局面。根据地人民重见天日,无不欢欣鼓舞。巍峨的甲子山,重新成为光荣的抗日根据地。
在三次甲子山战役中,李幹在完成警卫首长朱瑞以外,还照顾身边的伤、病战友,行军中他替病号背干粮袋、背包、扛枪。三战甲子山战后,李幹参加了上缴战利品运送任务,在部队翻山运送缴获的迫击炮时,李幹为战友们喊着口号,鼓励大家协调行动,就在他全神贯注地站在山坡上喊号子时,一匹战马失蹄,连同迫击炮一起滚落山崖,战马在滚落时撞到了毫无防备的李幹,他也随战马摔到了山下,门牙都被山石磕掉。在庆祝反扫荡胜利大会上,李幹受到了首长表扬,并获得物资奖励。
1943年8月,山东分局与山东军区司令部改编,山东分局改编为山东分局办公厅,李幹被安排到山东军区司令部警卫排,给罗荣桓首长当警卫员。此时,李幹更感肩上的责任重大,经过学习,他感到给高级首长当警卫员,是党对自己的信任,也是一种荣誉,他在感受光荣中更细心地警卫着首长的安全。李幹说:“我执行保护好首长的任务,能让首长为人民、为党多做些工作,出现危险时就是牺牲了自己,也是值得的。”
1945年2月,部队为培养李幹,将他调到山东军区抗大学习文化。同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国内局势出现很大的变化。在抗大学习的李幹本来原定的学习时间是三年,可由于战争的原因,学校停止了教学,李幹回到了部队。他们奉命与10万八路军、新四军一起奔赴到东北,参加解放战争。
李幹到东北以后,被安排在大连法院警卫排当排长。李幹在大连工作五年,先后任职公安局警卫排排长、水上公安局港桥中队副队长、队长、大连公安纵队五大队中队长、大队长、公安纵队第一团副参谋长。在大连工作期间,李幹与之打交道的有不少是国民党的党员和伪满职员,他严密关注他们的行动,搜集他们的资料,因为李幹的高度警惕,法院依据李幹提供的情报破获了一起重大国特案件,李幹为此受到领导表扬。李幹工作细心,他当中队长时,队里只有他一个干部,他依靠党员做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同志,虽然解放战争的炮声隆隆,但是,他领导的中队没有一个逃兵。
李幹从农村进入大连,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羡慕城市人安逸的生活,喜欢城里人的衣着打扮,后来,他从犯错误的战友身上查找到自己思想上出现的问题,他在党员过组织生活时严格检查自己,主动向自己的腐化思想开炮,及时地纠正了自己的思想偏差。李幹是一位行政工作者,但是他注重研究思想意识形态工作,时时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检查自己,是一位有政治头脑的干部,遇到问题他能够举一反三地进行自我教育,这是很难得的。在李幹档案中记载着他的一份思想总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自觉。那是李幹进入大连在水上公安局港桥中队当队长时发生的事儿,部队进城以后,什么设备都没有,工作责任心很强的李幹看到中队学习时战士们连个坐的东西都没有,于是他看好了战火毁过的那些破房子,他带着战士们去拆那些无人管的破房子,用拆下来的房木做了木头凳子,以后学习时大家都可以坐着了。这件事没人批评,没人谴责,可后来李幹在学习纪律条例时认识到了错误,他说:“没有主人的房子是国家财产,我拿国家财产为本单位做凳子,是本位主义的表现。虽然老百姓都在拆房料用,可我们是军人,不该破坏国家财产。”为这件事,李幹还在会上检讨了自己。由此可见,李幹防微杜渐的警惕性多高啊!如果今天的贪官有李幹的这种思想意识,还会走到犯罪的路上去吗?
1950年6月,李幹被调到旅大党校学习文化。当时正是朝鲜战争爆发,10月份国内在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李幹抱着一颗保家卫国心,申请参加抗美援朝,可上级组织没有批准他。学习结束后他被安排到了东北军区军邮局工作。1955年8月,李幹被派驻到通化二密五九一仓库任副主任。组织上为了培养他,先后两次送他去参加文化学习。1957年6月,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的邓华批准授予李幹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自由奖章。1955年李幹被授予少校军衔,1964年被授予中校军衔。李幹在五九一仓库工作了十年,他带领官兵们建起了一座比较先进的仓库,为战争提供了后勤保障,为部队军演周到的服务着。1965年,积劳成疾的李幹病倒了,因医治无效病逝,享年只有47岁。
李幹虽然病逝得很早,可他给子女留下的精神财富却让他的子孙受益匪浅,他病逝时三个儿子还都没有成人,后来孩子到了18岁以后都先后参军了,孩子们凭自己的忠厚为人和勤奋努力,很快都成长起来了。大儿子营职转业在长春市政府工作,二儿子连职转业在通化县政府机关工作,三儿子志愿兵转业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作。孩子们用自己坚实的脚步走出了自己的路,如今李幹的儿子们也步入了老年,为了弘扬父辈们的革命精神,他们无私地奉献在红色基因传承工作上。李幹的第三代现在是四个,他们是有文化的一代,都工作在文化人的岗位上,特别是他的孙子在吉林电视台制作主旋律纪录片中,很注重搜集反映东北抗联、八路军打鬼子题材的资料,因为他身上有红色基因,他在尽其所能地宣传那些为人民打江山流血牺牲的前辈们,他制作的片子很多在央视播出。李幹的子孙在延续老人留下的家风,李家后人的今天会让天堂里的李幹老人笑视的。李幹老前辈千古!(4083字)    
    作者:孙艳华  图片提供:李节键       

[3图]新四军抗日老兵陈宝田的故事
作者:暂无 年份:2020 文献类型 :图片
描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前一天,我走进了新四军抗日老兵陈宝田位于通化市公路处职工宿舍的家。陈老身穿一套新军装,胸前佩戴着多枚金光闪闪的军功章,看到他的军功章中有一枚1955年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的三级自由勋章,我很震惊,因为这枚勋章告诉我,陈宝田在抗日战争中任职是连或
全文:1955年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的三级自由勋章,我很震惊,因为这枚勋章告诉我,陈宝田在抗日战争中任职是连或营级干部。 陈宝田1923年12月出生在江苏省灌云县一个农民家庭里,1940年11日,不甘忍受
[7图]顽强战斗立军功 辛勤苦干创新业
作者:暂无 年份:2020 文献类型 :图片
描述:一、挑战“苦命”尤本礼,中共党员,山东省苍山县人。1922年12月尤本礼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八口之家,全家人过着经常揭不开锅的日子,他的小弟弟出生后因生活所迫,父母狠下心用四儿子换了些粮食供全家度日。尤本礼六岁时,父亲为寻找活路独自闯关东去了。父亲走后,因家里没有劳动力,地主不再出租土地给他们家种,无奈
全文:中的一次,这场战斗发生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的吉林境内,这就是著名的张麻子沟歼灭战。 1947 年1月初,我北满部队为了支援南满兄弟部队作战,利用北满敌新一军、七十一军分散守备的弱点,集中了第一、二、六三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