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期刊 图书 报纸 视频 成果 文章 图片 政府公开信息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
按栏目分组
非物质遗产 (2)
按年份分组
2005(2)
按来源分组
中国文化报(2)
相关搜索词
人性的光辉 精神的丰碑
作者: 蒋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8月15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东北光复纪念日,哈尔滨歌剧院的歌剧新作《八女投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隆重首演。应哈尔滨歌剧院邀请,我有幸亦有兴致地连续观看了两场演出。$$去哈尔滨看这部歌剧新作,是我期待了数月的事。用刘诗嵘老师的话说,中国人民抗抵外侮的题材,此前尚未在歌剧中出现。而在一个
全文:

8月15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东北光复纪念日,哈尔滨歌剧院的歌剧新作《八女投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隆重首演。应哈尔滨歌剧院邀请,我有幸亦有兴致地连续观看了两场演出。$$去哈尔滨看这部歌剧新作,是我期待了数月的事。用刘诗嵘老师的话说,中国人民抗抵外侮的题材,此前尚未在歌剧中出现。而在一个多月前,北京也出现了一部歌剧《八女投江》。这个题材,已有电影、电视剧作品,舞台作品方面过去只有一部评剧叫《半江清澈半江红》,哈尔滨版的歌剧剧本即是在评剧剧本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两台“八女”,都是歌剧,作者有别,同年诞生,这在中国歌剧史上几乎是从未有过的。究其原因,我以为最可解释的理由是这个投江的故事并不复杂,比较适于长于抒情而不擅叙事的歌剧来表现。有无必要同时出现两台,是另一个问题。中国歌剧难产,还不需要“计划生育”,当然,“优生”也是必要的。北京版的“八女”我看了两场,从歌剧角度讲,我认为这个版本距成品尚远,故不拟评论。$$作为标题的两句话,是哈尔滨版《八女投江》的总导演陈蔚导演阐述的核心。哈尔滨市委副书记方存忠在该剧建组的新闻发布会上,对这个阐述做了一点补充,他说:“人性是精神的基础,精神是人性的升华”。如果我们对八女投江的事迹不生疏的话,就该承认,这个阐述非常准确地抓住了要点。剧中很多细节都是在表现和讴歌人性、女性,笔墨或浓或淡,人物或粗或细,色彩或明或暗,夫妻情、母子情、姐妹般的战友情,不同层面的点染使人物逐渐立体、生动、感人。尤其是生离和死别这两场戏,多种艺术手段的娴熟运用,丰富了歌剧的感染力。$$作曲朱彬是哈尔滨歌剧院艺术室主任,他的音乐比较注重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主题歌《白桦之恋》写得相当成功,流畅、深情、动听,达到了过耳不忘的程度。这在近年来的歌剧作品中也是不可多见的。李兆麟将军等人创作的《露营之歌》、东北民歌《摇篮曲》等作品的融入,也很自然、熨帖。$$现任哈尔滨歌剧院副院长的齐燕,曾在该院的多部重头歌剧中扮演主要角色,这次扮演“八女”中的冷云,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的声音甜美、抒情,她的表演朴实、得体、不夸张、不自我,显示出一个成熟的歌剧表演艺术家的深厚功底。其他几位女性的扮演者都是该院的中青年演员,朴实生动,是她们这次表演上的一大特色。王惠民的扮演者是年仅16岁的青年演员陶锐,舞蹈出身,演来格外生动,是这台戏中又一个让观众难忘的角色。记得参加建组新闻发布会时,就听说导演给演员们下达的第一个要求是减肥,尔后又听说演员们专门到部队接受了多日的军训,这两点的效果都在舞台上体现了出来。$$舞美设计陈晓生是哈尔滨歌剧院院长,他为这台戏设计了一个灰调为主的白桦林背景,简洁中不失气势,为灯光设计和表演留出了很大的空间。$$首演前日抵达哈尔滨时,又听说该剧已安排了十余个包场,对哈尔滨歌剧院和歌剧人来讲,这个消息也很振奋人心。因此,我在哈尔滨歌剧院的留言簿上写了这样两句话:八女投江,精神不死;歌剧传神,感召后人!

绝不让你失望
作者: 蒋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哈尔滨歌剧院倾力打造的大型史诗歌剧《八女投江》于10月1日、2日两晚在天桥剧场与北京观众见面。虽然此前3个月已有一台同名歌剧在同一剧场上演,作为后来者的哈尔滨版《八女投江》颇有打擂之势,导演陈蔚依然自信地说:“观众无论老少,只要走进剧场,就绝不会失望。”$$“八女投江”是发生在1938年东北抗日联军
全文:哈尔滨歌剧院倾力打造的大型史诗歌剧《八女投江》于10月1日、2日两晚在天桥剧场与北京观众见面。虽然此前3个月已有一台同名歌剧在同一剧场上演,作为后来者的哈尔滨版《八女投江》颇有打擂之势,导演陈蔚依然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