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期刊 图书 报纸 视频 成果 文章 图片 政府公开信息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
按栏目分组
名胜古迹 (1)
按年份分组
2010(1)
按来源分组
天津日报(1)
相关搜索词
辽龙湾运河
作者: 刘仲孝  来源:天津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畿辅通志》上说:“龙湾河在香河县南四十里,又名为小龙湾。”这条河下注的七里海就是今天的宁河县东海水库,古代叫宁车沽。溯蓟州河入七里海,再上溯龙湾河至香河县东南的中营村,便入佩谦泽,逾泽西出即为潞河口,继续上航,无论是沿温榆河入坝河,或沿高粱河,都可进入幽州城东的白莲潭(今三海),如果溯清泉河及漷水
全文:

《畿辅通志》上说:“龙湾河在香河县南四十里,又名为小龙湾。”这条河下注的七里海就是今天的宁河县东海水库,古代叫宁车沽。溯蓟州河入七里海,再上溯龙湾河至香河县东南的中营村,便入佩谦泽,逾泽西出即为潞河口,继续上航,无论是沿温榆河入坝河,或沿高粱河,都可进入幽州城东的白莲潭(今三海),如果溯清泉河及漷水,也可直达幽州城。

由此看来,自蓟州河或曰白河口沿上述龙湾河、浮鸡淀一线,是一条经常用于航行的水道。在辽圣宗年间除疏治过和大规模运送过粮食的龙湾河之外,当时还开凿过两条运河,即“辽运河”和“萧太后河”。辽运河在今蓟县以东,和本文关系不大,我们不谈。“萧太后河”则顾名思义为辽圣宗朝所开,圣宗是萧氏的儿子,她作为太后也是圣宗一朝国政的最高决策人,就和清朝的慈禧一样。萧太后河的前身是蓟水,是幽州地区一条十分重要的河流。《北京市通县地名志》中记载萧太后河中说,这条河后来河道有变化。元末因通惠河淤塞,在元顺帝至正三年又重开金口河,下游经今北京外城东南一带,今左安门外,至通州以南大高丽庄入白河,现已成为一条排河水道。现在的萧太后河源出于北京左安门东南,经朝阳区南磨房、十八里店、双桥,于台湖乡口子进入通州境,东流经胡家堡、将军坟,于张家湾注入凉水河。河道全长21公里,通州境内9公里。

萧太后河和龙湾河在香河县境内的浮鸡淀相交,实际上也可以说龙湾河是萧太后河的下游。说它是萧太后运粮河,从广义上说也未尝不可。而龙湾河正是香河县、宝坻县、武清县三县的界河。北岸为香河,南岸转西岸为武清,东岸为宝坻。

龙湾河现在叫青龙湾河,河道和过去也有一些变化。清朝雍正九年因龙湾河年久被淤平,便在故道上重新开挖,不过新的青龙湾河不和浮鸡淀相接,用来分泄北运河的水量。因流经香河县大小龙湾村,得名青龙湾减河,后改今名。雍正年间新开挖的青龙湾河源于香河县红庙村南北运河左岸,向东经香河、宝坻、武清,下游经李家排、八道沽、鲤鱼淀入宁河县注入七里海,与蓟运河汇合,由北塘入海。全长180里。

现在此河自土门楼分洪闸口向东经刘皮庄村北入武清区境,沿东北部武清、宝坻区界走向,向东南经马神庙、杨家场、北口哨、前赵庄,至东粮窝分洪闸南侧出境。后因东粮窝村以下河道淤塞严重,1973年在宝坻县八道沽村开挖“引青入潮减河”,青龙湾河改道东流入潮白河,原河道的下游一段废弃了。

今天武清区北部有一条废弃了的古运粮河道。当地百姓都说是萧太后的运粮河,我认为是古龙湾运河的小支流。小支流在清雍正九年重新开挖青龙湾引河时不相连了,今武清区河北屯镇南口哨村、北口哨村的村中间即为古运粮河的故道,南口哨因在河南岸,俗称河南,北口哨在河北岸,俗称河北。南、北口哨原为一村,称大口哨,清末民初时分为两村。小支流从南口哨、北口哨村西,经杨家街、小崔庄往南折至前韩口向西经前后洞上流至河北屯再往西北至三里屯,再至八间房、良官屯,折而向西,经陈庄与北运河相接。下游自南口哨入宝坻区境流至大口屯镇向东南经西护路、西老口折东至柴家铺而南折经北洋码头、南洋码头入油香淀、鲫鱼淀,过潘庄入七里海,这就是它的走向。

至今这些村的有些地名都与运粮河有关。南口哨、北口哨是因此地为保护漕运的军事哨所,元时是军屯之地,因萧太后运粮河而设,后有人定居河两岸,方称大口哨村名。前韩口村是因在萧太后运粮河小支流的河堤决口处南侧,得名韩家进口,后改今名。洞上村是因濒临运粮河,为囤积漕粮处,后成村得名囤上。洞上系“囤上”的谐音。随之又有武洞上、西洞上、后洞上村,皆由于囤上之名演化而来。河北屯系元代军屯立村,因位于运粮河北岸故名河北屯。三里屯系在古河道以北三里而得名。如果您在上述各村考察,仔细寻觅,尚能看到这条古河道的蛛丝马迹。

(作者:《人民铁道》报·武清籍)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