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期刊 图书 报纸 视频 成果 文章 图片 政府公开信息
高级检索
首页>非物质遗产>报纸>  扭扭扭 东北大秧歌

扭扭扭 东北大秧歌

日期:2004.04.03 点击数:12

【类型】报纸

【作者】 蒋志祥

【地址】 地址1

【版次】

【入库时间】2015.01.09

【全文】

大秧歌,最早是我从电影里见到的, 那欢天喜地的舞姿,非常容易感染人们 的情绪。在广场、在街头,人们身着大红 大绿的盛装,伴随着激越的锣鼓和清亮 的唢呐声,跳起东北大秧歌,一股欢庆 之情油然而生……$$ 大秧歌是东北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 演形式,大秧歌产生于何时。各地说法 不一,但我比较倾向于“大约形成于明 代嘉靖年间,到清代已广为流行”的说 法。而东北大秧歌形成于何时,我想,大 概形成于清代前后,据史料记载,满族 秧歌舞,俗称“鞑子秧歌”。在清军进军 中原之前,满族民间文艺活动也具有较 浓的汉族民间文化的特征。东北地区是 一个满汉杂居的居住地,汉族秧歌直接 影响到满族的歌舞表演形式,在满族的 “鞑子秧歌”中,不仅揉进汉族秧歌的表 演形式,同时还保持了满族民间文化特 有的风格。满族每逢上元夜或遇有喜庆 之日。“便官兵一致,军民一体,同行歌 舞”。所以在东北农村每年春节都有办 秧歌习俗,从正月初六一直扭到正月十 六,很受百姓欢迎。$$ 东北大秧歌的风格,以火爆热烈、欢 快奔放而著称。老百姓把秧歌扭得好称 之为“扭得浪”,这表现了关东人的豪爽 热情的民风和自娱自乐的群体性民间文 艺表演的特色。而近几年来,街头大秧 歌使我产生了不少遗憾。一是大秧歌差 不多成了老年人的健身防病一种运动形 式,参与老大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头 老太太,很少有年轻人加入其中。二是 表演形式过于保守陈旧,没有新鲜感, 脚下走的是秧歌步,双手舞的是手绢和 折扇,扭动起来“舞姿”简单划一,舞步 蹒跚沉重,很少给人以一种美感。三是 服饰显得十分单调,除了大红大绿的秧 歌服外,几乎没有其他色调服装。四是 上了年纪的老人脸庞上抹上红红的一层 脂粉,怎么看也不自然;再说,一些老太 太头上戴着头饰,虽说是有点“珠光宝 气”,也显得不伦不类;五是大秧歌的 伴奏也有些不尽如人意,大秧歌的曲 牌非常丰富,据说当今十分火红的“二 人转”中的音乐是从大秧歌的300余 种曲牌中借鉴而来的。眼下大秧歌的 伴奏除了秧歌调外。其余的都是流行 歌曲旋律,真是该新的没有创新,该老 的却没有老起来,我真担心大秧歌的 老曲牌会失传。$$ 毫无疑问。东北大秧歌是关东民间 文化的一大瑰宝,是关东人的一种具有 自娱自乐群体性而又喜闻乐见表演形 式。它的产生虽有数百年的历史,但仍 需推陈出新。街头的大秧歌不要再仅仅 是老年人的“专利”,让更多的人参与其 中。各地的秧歌表演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尤其是北京人将大秧歌舞姿改编得 更具现代感,更富有大都市的文化气 息,他们旨在创新,使街头大秧歌既有 娱乐、健身的特点,更具有观赏性。作为 东北的大秧歌也应该来一个创新的尝 试。在服饰上,我想多样总比单一好。人 们生活水平提高了,都有几件自己喜欢 的服装,如果把时装的服饰与扭大秧歌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那真是一个不多见 的风景线。如果把富有个性的发型来替 代那不伦不类的头饰,那可真是个性化 魅力的展现。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