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期刊 图书 报纸 视频 成果 文章 图片 政府公开信息
高级检索
首页>名胜古迹>报纸>  “十五”“211工程”标志性成果卓著(下)

“十五”“211工程”标志性成果卓著(下)

日期:2008.05.16 点击数:12

【类型】报纸

【地址】 地址1

【版次】第02版:第292期(总第292期)

【入库时间】2015.01.09

【全文】

打破西方技术封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工程塑料”

本成果在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获得了 40项国家发明专利,形成了300吨/年和500吨/年PES和 PEEK的生产能力,实现了技术转让,打破了西方在该领域的技术封锁,使我国成为该领域继英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我校特种工程塑料的研究相继被列入 “七五”、“八五”、“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863”计划,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和吉林省科技厅的支持。我校与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合作近二十年,进行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在本领域发表SCI论文近60篇。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吴忠文教授等一批科技人员先后完成了“聚醚砜树脂(PES)”“聚芳醚酮树脂(PEEK)”和“聚醚醚酮树脂(PEEKK)”的实验室研究和中试生产,获得了 40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聚醚砜树脂和聚醚醚酮树脂已经 分 别 形 成 300吨/年 和500吨/年的生产能力,使我国成为该领域继英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项目的成果打破了西方在该领域的技术封锁,在一些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04年12月,在温家宝总理出席的签约仪式上,中德双方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正式签订了股权转让、合资等合同。德固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将收购吉大新材80%股权,与吉林大学共同组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股权转让对价款达3亿元人民币。2005年12月13日,吉林大学与德固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吉大德固赛高性能聚合物(长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大德固赛”)在吉林省工商局注册登记成立。吉大德固赛注册资本1.5亿元人民币,吉林大学占注册资本总额的20%。

吉大德固赛主要是利用吉林大学出资的专利技术制造和销售聚醚砜、聚醚醚酮和其他高性能聚合物及其复合产品和模塑产品,并为上述产品提供售后服务。中德双方将在既有投入技术上通过合资公司共同开展经营、技术研发和成果转让合作。本项目的成功运作将打破国外大公司在耐热工程塑料方面的垄断,发展成为我国耐热工程塑料的研发和生产中心,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军工需求提供有力支撑。本项目展示了我国在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实力和水平,对中国高校技术产业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为企业和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促进吉林省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兼具理论创新和示范作用、为培养马克思主义人才发挥重要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人才培养”

该成果以国家社会科学重大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其学科建设研究》为核心内容,在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和教学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哲学的理论性质、思维方式、生活基础、派别冲突、历史演进和发展趋势,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当代水平的哲学研究范式和教材体系,在学术界和思想理论界以及高等学校文科教育中产生重大影响,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及提高全民族的哲学修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孙正聿教授主持完成的“哲学通论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与推广”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张文显教授主持完成的“法学理论创新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该项成果的 《哲学通论》获得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另一项成果《哲学导论》获得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哲学通论”课程已在全国高校哲学专业普及推广,《哲学通论》教材被高校各哲学专业推荐为硕士研究生考试参考教材,并被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新文学等学科广泛引用。在《哲学通论》基础上,孙正聿撰写的《简明哲学通论》已7次印刷,《哲学修养十五讲》于2004年出版,一年内即5次印刷达3万册,在各专业大学生及社会公众中产生广泛影响,为普及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提高全民族的哲学修养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孙正聿教授完成的“哲学通论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与推广”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张文显教授主持完成的 “法学理论创新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孙正聿教授的“国家精品课程哲学通论在非哲学专业的普及推广”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张文显教授的 “法学理论专业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孙正聿教授的 《哲学通论》和张文显教授的 《法理学》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孙正聿和姚建宗在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上述教学成果和精品课程为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人才培养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学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引发重大影响的“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移民研究”

该成果首次发现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实施“移民侵略”的有力证据,系统研究了日本实施 “移民侵略”的计划、过程及其特征,填补了国内外学术界有关日本侵华史研究的空白,在学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新华社专发了供中央领导的参阅件,引起中央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稿件转发公开后,被 《新华每日电讯》《国际先驱导报》等一系列报纸和新华网等几十家网站刊登和转载,并发表了有关书介和述评,引起社会各界热议。与此同时,在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也引起了极大反响。该成果为中日关系史研究作出了重要学术贡献,同时,为我国政府在对日关系领域开展外交斗争、打击日本右翼势力,为我国在中日关系历史问题上进行有力、有理、有据的外交工作提供了重要新依据。

本项目负责人王胜今教授自1988年起,开展了对东北地区移民史问题的深入研究,历经近二十年时间,走访了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俄罗斯等东北亚各国有关大学、研究机构和图书馆,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全面梳理和分析伪满时期中国国内和其他国家对东北地区移民状况的基础上,重点揭露和研究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实施移民侵略的目的、计划、组织、过程及其后果和影响等一系列重大史实,并出版了专著 《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移民研究———兼论日本帝国主义实施的移民侵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该项成果是国内外学术界就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实施移民侵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首部力作。王胜今教授以严谨的学风,在理论上提出了“移民侵略”的新概念,在学术上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使该项成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体来看,该项成果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突破性的深层次研究:

第一,系统、深入地揭示了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实施移民侵略的过程及其主要特征。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实施的“移民侵略”,作者分析了其由“移民试验”发展到“正式集团移民”的过程。尤其是作者通过大量详细的资料,揭露了日本“集团移民”对当地中国农民土地巧取豪夺的侵略行径,分析了日本“集团移民”由掠夺中国农民土地到此后向中国农民出租所形成的所谓“租佃关系”的转换过程,深刻地揭露了这种严酷的新型殖民压迫关系。

第二,证明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实施的“移民侵略”是其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侵略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项成果指出,自1931年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系统的“农业移民断行论”,到1936年8月25日广田内阁正式把向中国东北移民列为日本的“七大国策”之一,日本开始对中国东北地区实施全面的 “移民侵略”政策,计划从1937年起用20年时间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100万户、500万人。其主要目的,就是将“移民侵略”作为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在经济上掠夺资源,另一方面由日本移民组成强化的武装集团,监视和镇压当地人民,并企图就近征得全面入侵中国或扩大侵华战争的兵源。该项成果还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通过“移民侵略”灭我中华、同化中国人的野心,即利用向中国东北地区的移民“提高人口素质、培养新一代日本人”,在“五族协和”的名义下彻底同化东北各族人民,使之融合为“新的日本人种”。

第三,深入探讨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实施“移民侵略”过程中朝鲜人向东北地区移民的过程、分布及其特征。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近代以来朝鲜族人口向中国迁移的历史人口学研究尚不多见。该项成果在这方面的研究是突破性的。作者指出,自1910年“日韩合并”、朝鲜半岛完全沦为日本殖民地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推行“移民侵略”政策,阴险地搞“日人移韩、韩人移满”活动,使朝鲜半岛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移民日益增加。“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详细制定了朝鲜人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的计划和政策,并将其作为日本“移民侵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项成果还特别注重了对延边地区朝鲜人移民的过程尤其是其原籍分布,进行了突破性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有关延边地区朝鲜族移民史和中国朝鲜族形成问题的研究。

维护国家利益、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贡献突出的“高句丽、渤海考古与历史研究”

该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国外具有重要影响。对加强我国东北地区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做了很有价值的工作。特别是在联合国第27、28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我校专家以其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精湛的业务能力,为全面落实中央的部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根本利益,保证我国申报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项目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顺利通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我校早在“文革”之前就开始组织东北历史、东北疆域史与东北考古领域的研究。高句丽、渤海考古与历史研究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七五”以来,共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重点或重大委托项目4项。目前已出版专著5部,受教育部委托制作电教片2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受省委和省政府部门委托撰写咨询报告4篇。1995年《高句丽考古》获吉林省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奖;2004年《关于东北疆域史的几个问题》咨询报告获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论文奖。

我校高句丽、渤海考古与历史研究突出了三个结合,一是文献研究与考古研究相结合,把田野调查发掘和对考古资料的研究放在首位;二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出人才,出成果,并注意梯队建设;三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注重为政府工作和国家外事与安全服务。目前本项研究已居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外具有重要影响。学术带头人先后十余次应邀去国外参加学术会议、讲学、合作研究和考察。美国哈佛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专门派出了博士生到我校学习研究。为中央、吉林省和国家安全部门提供的咨询报告,对加强我国东北地区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做了很有价值的工作。

特别是在2003年和2004年,受国务院有关部委指派,我校魏存成教授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和中国苏州召开的联合国第27、28两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多次赴集安、桓仁,参加两地高句丽文化遗产的立项、检查、验收和培训等工作,并全程陪同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完成了对集安、桓仁两地高句丽遗产的国际考察,为代表团准确分析形式,制定对策提出了重要的分析建议,为争取有关国家的支持做了大量工作,以其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精湛的业务能力,为全面落实中央的部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根本利益,保证我国申报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项目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顺利通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此,我校魏存成教授受到中国联合国教科文全委会、国家文物局等三次表彰。2004年魏存成教授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2005年被授予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

自2005年起,本方向学术带头人魏存成教授又被任命为吉林省申报渤海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组组长,在为我国申报渤海世界文化遗产进行着重要准备工作。

3 0
Rss订阅